出品 | 搜狐 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继美国多家激光雷达公司开启上市后,禾赛 科技 近日也提交了科创板招股书,意图冲刺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
禾赛 科技 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推出十款激光雷达产品。近年来,国内外自动驾驶的发展让禾赛 科技 营收翻倍增长,全球第一大 汽车 供应商博世和国内自动驾驶第一梯队的百度不仅是其重要股东,还是其重要客户。
这家公司的产品卖得也不错,激光雷达销量在三年内从百余套增长到数千套,但未逃脱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对激光雷达作出的价格昂贵且难以下降的“诅咒”,最近三年的平均售价均超过10万元。这也使得禾赛 科技 毛利率达75%,远高于同行。
这对于亟需规模落地的自动驾驶来说,显然无法承受。禾赛 科技 要想更好地站稳这一赛道,还需在盈利和价格之间作出平衡。
营收翻倍增长,未实现稳定盈利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精确距离的主动测量装置,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它通过激光器和传感器感知周边环境,并结合高精地图等,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避障和自主导航等功能。
美国在激光雷达行业走在前列,已有多家公司迈出上市步伐。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以及Luminar在去年先后登陆纳斯达克,此外还有Aeva、Innoviz、Ouster等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内完成上市。就国内而言,禾赛 科技 有望成为激光雷达第一股。
资料显示,禾赛 科技 起源于硅谷,最初主要研发用于气体检测的激光气体传感器,包括激光甲烷遥测仪和激光氧气传感器两款产品,自2016年开始拓展新的发展方向——用于机器人和无人车等领域的激光雷达。
随后禾赛 科技 陆续推出多个产品,在无人驾驶领域先后推出了40线、60线、128线(线束越多,测量精度越高,安全性越高)的多款激光雷达,并布局高级辅助驾驶(ADAS)、机器人、车联网等领域,共推出10款产品,其中无人驾驶领域是发展重点。
随着国内外自动驾驶企业逐渐进入商业化试运营阶段,这些产品的推出给禾赛 科技 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约为0.19亿元、1.33亿元、3.48亿元,呈现翻倍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约为2.53亿元。
从营收结构来看,激光雷达产品是禾赛 科技 最主要的业绩来源,占比一度高达近97%。去年前三季度,激光雷达产品实现收入1.91亿元,占比达到75%;其中Pandar64在2019年销售收入达2.24亿元,系为公司贡献64%营收的大单品,公司产品结构有所失衡。
不过,禾赛 科技 并未实现稳定盈利。在前述报告期内,其仅在2018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正,约为0.16亿元,其余期内均为亏损,2019年更是亏损达到1.50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也亏损0.94亿元。
在研发方面,2017年至2019年,禾赛 科技 研发投入从0.29亿元增长至1.68亿元,占营收比例在一度高达150%,去年前三季度投入1.63亿元,这也是公司未能持续盈利的重要原因。
百度博世加持,创始人身家达40亿
和不少 科技 创业公司一样,禾赛 科技 的创始团队也有着颇为光鲜的背景。根据官网披露的信息,禾赛 科技 由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孙恺、向少卿,以及博士毕业于伊利诺伊香槟分校的李一帆联合于硅谷创立,后三人决定回国,2014年落户上海。
禾赛 科技 三位创始人孙恺、李一帆、向少卿合计直接持股30.03%,并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37.16%的股份,对应71.45%的表决权。目前,孙恺担任禾赛 科技 首席科学家,向少卿为首席技术官,李一帆担任首席执行官。
按照禾赛 科技 此次20亿元的融资规模和计划发行股本的上限(636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不超过15.01%)计算,禾赛 科技 估值约 133亿元,三名创始人身价合计约40亿元,其中持股稍多的孙恺身价接近1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第一大 汽车 供应商博世和百度还是禾赛 科技 的股东。自成立以来,禾赛 科技 对外披露的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其中百度在2017年9月领投B轮融资,博世在2019年5月领投C轮融资,并获得美企安森美半导体、光速资本、真格基金、启明创投等资本的青睐。
在此次发行前,光速资本及其关联方是禾赛 科技 最大外部机构,合计持股达到17.5%;百度和博世中国位居其后,持股分别约为7.88%、7.65%。
产品售价超10万,暴露自动驾驶成本之痛
随着国内外不少自动驾驶企业进入商业化试运营,禾赛 科技 的激光雷达销量不断增长,从2017年的126套增长到2019年的2890套,去年前三季度为2132套,但对应的产销率分别约36%、45%、53%、50%,显示仍存在一定滞销风险。
禾赛 科技 也暴露了自动驾驶成本之痛,其激光雷达产品的平均售价连续三年超过10万元,去年前三季度才略降至近9万元,公司称主要是由于较低价格的PandarQT销售占比上升所致。
高昂的定价也使得禾赛 科技 的盈利能力远超竞争对手。2017年到2019年,禾赛 科技 的毛利率维持在75%左右的水平,而同期Velodyne的毛利率最高不过44%,而Luminar更是难以覆盖成本,2019年毛利率为-32%。
在具体的客户拓展方面,据禾赛 科技 介绍,公司产品已服务的客户包括北美三大 汽车 制造商中的两家、德国四大 汽车 制造商之一、美国加州2019年DMV路测里程前15名中过半的自动驾驶公司,以及大多数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近些年,前五大客户合计为禾赛 科技 贡献了超过45%的收入。
根据招股书,禾赛 科技 的股东博世连续三年位列前五大客户之列,百度在2019年贡献了2300多万元的收入,获得亚马逊投资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在2018年和去年也是公司客户,文远知行的关联公司景骐集团在2019年也是第四大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在投资禾赛 科技 之前,曾以1.5亿美元联合福特投资了Velodyne。去年10月,百度和Velodyne签订了三年激光雷达解决方案AlphaPrime的销售协议,为百度的无人驾驶计划阿波罗(Apollo)服务。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百度投资的激光雷达公司,禾赛 科技 与Velodyne此前还因专利而互诉。2019年8月,Velodyne指控禾赛 科技 侵犯了其在美国注册的激光雷达相关专利,随后禾赛 科技 先后在德国和上海法院提起诉讼,指控Velodyne侵犯其激光雷达相关专利。
去年6月,禾赛 科技 与Velodyne签署和解协议,双方均在协议中否认对另一方的专利存在侵权行为,并约定在全球范围内交叉许可双方现有和未来的专利,有效期限至2030年2月,承诺期内不在旋转式激光雷达领域对对方提出任何专利诉讼。
但禾赛 科技 为此付出不低代价,其需向Velodyne支付一次性专利许可补偿及后续按年支付的专利许可使用费。2019年禾赛 科技 就支付了高达1.6亿元的专利许可补偿,这也直接导致该年出现大幅亏损,长达10年的专利许可费或将对公司盈利持续产生影响。
自动驾驶路线尚存争议,拟用13亿扩产
目前,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而其在自动驾驶上的必要性和“性价比”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也是禾赛 科技 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超声波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分别在泊车和烟雾灰尘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成本可控性,已经成为绕不开的技术支持,业内争议主要存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之间,因此也形成了两种路线: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典型代表是Waymo。
相较激光雷达,摄像头技术更为成熟,且成本低廉,可以支持基于深度学习的类型识别,但容易受到天气、光线等因素影响,只能获得2D平面数据。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感知周围物体位置、速度等特征,探测距离更远,且能实现精准建模,从而构建三维信息。
目前,业内的主流看法是,L1、L2级自动驾驶可以不用激光雷达,而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是否需要激光雷达尚存分歧,争议点正是激光雷达高企的成本。
据电动车百人会预测,去年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平均成本分别为60美元、12美元、90美元,按当前1个前视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的主流组合,总成本在714美元。
但激光雷达当前价格多在3000美元以上,如Velodyne此前在宣布将无人驾驶用16线激光雷达降价50%后,售价仍高达3999美元,Waymo的激光雷达的成本更是高达7000美金,速腾聚创推出的125线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售价则在1898美元。仅仅是激光雷达成本就已是前述组合的数倍,而售价达10万的禾赛 科技 更是其20倍。
这也是特斯拉坚持视觉算法的重要原因,不久前刚登上世界首富的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炮轰激光雷达,斥其“昂贵、丑陋、没有必要”,直言“傻子才用激光雷达”。
马斯克认为,激光雷达相关生产厂家较少,且技术相对比较封闭,因此激光雷达的价格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度下降。业内多数观点认为,1000美元将是车企应用激光雷达的心理价位,而如果要大规模应用则还需继续下降。
高企的成本也导致激光雷达商用进程受到影响。Velodyne作为全球营收最高的激光雷达公司,其在2019年收入也仅有7亿多元。目前来看,自动驾驶两种路线之争短期仍会继续,而随着自动驾驶安全性、智能性的要求,以及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激光雷达上车将会是一个时间问题。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车企,如奥迪、丰田、奔驰、宝马、长城等均推出或计划推出应用激光雷达的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 ,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也在年初宣布将推出打造激光雷达的新车,蔚来不久前发布的首款轿车ET7也搭载1个超远距高精度激光雷达。
可以说,激光雷达跟自动驾驶密切相关,自动驾驶的不断发展将刺激激光雷达市场需求增长,低成本激光雷达的量产又将反作用于自动驾驶商业进程。沙利文预测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135亿美元,较2019年可实现6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其中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车联网会是主要的应用市场。
对于禾赛 科技 来说,如何打破马斯克对于价格的“诅咒”是一大挑战,而其也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募资为扩产降本做准备。公司拟将13亿元用于建造智能制造中心项目,三年建成后将新增超265万件产能;另外7亿元继续加码研发,将用于激光雷达核心芯片自研,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同时还将加强激光雷达输出点云后的处理算法,以及ADAS、车联网等领域客户需要的激光雷达硬件及算法研发。
不过,目前国内外从事激光雷达的企业也不少,其中不乏华为这样拥有更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 科技 巨头。此前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有总计1万多人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迅速开发出100线激光雷达,并且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踏上自动驾驶赛道的禾赛 科技 ,如何寻求盈利和价格之间的平衡,将是未来能否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1.一汽大众速腾
速腾的价值体现在哪呢,主要是三方面,首先是外观,大众家族式设计语言,优化的前脸,让它看上去档次感更足,甚至有几分迈腾帕萨特的既视感。而且定位A+级别,轴距2731mm,在紧凑型车领域空间表现相当出色。
入门版搭载了1.2T/116马力四缸发动机,很多人觉得排量档次感不足,但是账面数据表现还以,日常出行代步是完全够用的。入门版车型工信部数据显示,百公里油耗只要5.5L,用车成本也比想象的低,真是巨划算。
2.雷克萨斯NX
有不少人都觉得很惊讶,毕竟日系车的高颜值始终和国内车市消费热点不太贴合,雷克萨斯的纺锤式前脸更是备受争议,但是不难看出这次投票的网友接受度都很高。
雷克萨斯NX这款车,定位中型SUV,大尺寸纺锤式前脸,配合锐利的大灯,个性张扬,气场强大。线条流畅,车身矮趴,营造出一种俯冲的视觉效果,动感时尚。内饰虽然做工用料谈不上出色,但是胜在有设计感,整体造型略偏向于驾驶员一侧,和运动的外观呼应。
不过,虽然定义中型车,其轴距只有2690mm,在中型SUV领域算不上出色,甚至还不如部分紧凑型SUV,空间表现一般。好在配置还算丰富,入门就是高配,整体用车体验有保证。
3.沃尔沃XC60?
说安心安全,那肯定绕不开沃尔沃这个品牌,毕竟连车标都系安全带。颜值在线,外观设计大气时尚,精致简约,北欧风浓郁,很有质感。
内饰有点拉跨,但是考虑到主被动安全配置搭载全面,这倒也不是不能接受。入门版搭载2.0T/197马力四缸发动机,配8AT变速箱,次低配就有2.0T/250马力四缸发动机和8AT组合,全系带48V轻混系统,账面数据还算出色,提速加速性能表现亮眼。
当然最大的卖点还是在于价格,入门版车型目前是给出超4万的降幅,落地36万左右拿下,对比同级别车型来看,门槛相对低,性价比也更出色。
4.奔驰S级
都谈到享受二字了,不是个豪车对得起这两个字吗?而豪车谁又能比得上奔驰S级享受?毕竟开宝马坐奔驰深入人心。作为奔驰的旗舰型轿车产品,可以说是奔驰轿车的终点。
尤其是全新一代的奔驰S级,可以说是再一次引领了潮流,定义了新时代的豪华。外观依旧沉稳大气,气场十足,内饰在档次感豪华感拉满的基础上,通过大尺寸显示屏的搭载,整体科技感也大大提升,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更出色的驾乘体验。
5.奥迪RS 6 Avant
有人称它为超级旅行车,就一款车型在售,售价145.38万,搭载了4.0T/600马力V8发动机,匹配8AT变速箱,最大功率441kW,峰值扭矩800牛米,百公里加速只需3.6S,真可谓是性能爆表。但最难得的是它动力强劲的同时,还兼顾了家庭用车需求。
6.丰田汉兰达
中型SUV定位,7座布局,双擎版本搭载了2.5L/192马力四缸发动机,还有182马力的电动机,配E-CVT无级变速箱,还有2.0T220马力四缸发动机配6AT变速箱的组合,账面数据出色,动力总成稳定可靠,25.88万起售价,定价合理,门槛不高,整体性价比表现出色。
7.别克GL8
GL8定位中大型MPV,全系带48V轻混系统,入门版车型就搭载了2.0T237马力四缸发动机,配9AT变速箱,账面数据出色,轴距3088mm,空间出色,7座布局也不显拥挤。不然也不会在MPV领域称霸多年。23.29万起售,性价比出色。
8.小鹏P5
高智能神车的称号主要是建立在智能化配置搭载全面的基础上,入门版车型就带12.3英寸液晶仪表盘和15.6英寸中控显示屏,带车联网和OTA升级功能。
这些功能虽然重要,但是不至于让小鹏P5成为高智能神车,主要还是驾驶辅助芯片的搭载,17.79万车型就搭载了英伟达的Xavier芯片,总算力达到了30TOPS,全车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数量高达12个,还带5个毫米波雷达,助力小鹏P5带来更便捷更智能的用车体验。
9.蔚来ET7
有人说蔚来ET7定价太高,售价44.8万起,不够接地气。但不可否认的是,蔚来ET7是一款颜值和实力兼得的产品,它值这个钱。
轿跑车型不少见,但ET7更难得的是还更有档次感,封闭式前脸凸显了新能源车型身份,优雅简洁的车身线条,配合溜背造型设计,又营造了时尚运动的视觉效果。
10.比亚迪秦PLUS DM-i
外观一如既往的有辨识度,Dragon Face设计语言,前脸张力十足,个性时尚,符合主流审美需求,贯穿尾灯也是标志性元素之一。内饰就有点拖后腿,和运动时尚的外观不太搭,有改进提升的空间。
当然这款车的亮点还是在于动力总成,1.5L/110马力四缸发动机,和180马力电机组合,E-CVT无级变速箱,百公里加速只需7.9S,整体输出非常线性,不输给合资品牌的用车体验,在这一细分市场展现出来的实力已经足够跻身头部阵营,极具竞争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