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赵佶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
关于这一次传位,历史上有两种见解:一种看法认为,宋徽宗赵佶眼见大势不好,赶快主动让位,把自己的儿子拉出来顶雷;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在内外交困之下,宋徽宗不得不退位,让儿子出来收拾残局。不管哪一种说法,着眼点仅仅在于宋徽宗是主动让位还是被动退位上。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争论不休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意义。因为,当时情势是大家公认。即,此时大宋帝国,在徽宗二十五年统治之下,已经由一座锦绣江山,变成了名副其实破船漏屋。此时此刻,这一破船漏屋正在遭遇暴风骤雨。
这位帝王,应该说的是赵构吧,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高宗。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还人情,更不是自愿去还赵匡胤的人情,他主动禅位主要是为了方便金兵南下之时及时逃走;至于传位给赵匡胤的直系子孙,则是群臣的逼迫。
虽然在靖康之难时逃过一劫,可是金兵留给赵构的阴影,还是太深了。当时赵构还很年轻,后来又当了几十年的帝王以及太上皇,可这几十年间,他连个儿子都没生出,可见生育能力确实不行。有人就推测,赵构的这种无能,有可能就是被金兵给吓得,而且这也确实有科学依据,人受到极大惊吓之后,性能力就会受影响。
正是因为对金兵特别地恐惧,所以他才会主动地把皇位交出来,因为一旦金兵来犯,皇帝肯定要负责任而走不脱,而太上皇就可以从容逃走。正如当年他的父亲在危难之下赶紧把皇位传给长子一样,可以说,赵构的这种行为,就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只不过,他的敏感度更高,明明没有十分危险,却还是早早地把皇位给禅让了。
至于说他还赵匡胤的人情,那可真是想多了。要知道,这都是二百年前的事了,要还也是前几任皇帝去还,与他又有多大干系呢?那他为什么还要从赵匡胤的后代中选一个人来做太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宗一系,基本上被金兵一锅端了,而大臣们又以当年太祖后代没当过皇帝所以大宋才会遭此劫难为由,强迫他从赵匡胤的后代中寻找继承人,这才让他选择了后来的宋孝宗。所以说,就算他确实还了一个人情,也绝非出于自愿,不妨设想一下,倘若他有儿子或者亲侄在世,还会真地去民间找个野皇子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