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将正式营业
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将正式营业,目前汽车的最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4S店。一般汽车4S专卖店是由经销商投资建设,按照汽车生产厂家规定的标准建造,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将正式营业。
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将正式营业1万达要卖车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王健林的决心很大。为了拿下与一汽的合作,王健林多次亲自前往长春,还要求万达副总裁以上全部更换红旗汽车,已经多年未见王健林如此尽心竭力。
市场此前普遍认为,王健林是拿下了一汽的合作订单,类似目前购物中心内普遍都有车辆展示区,和汽车品牌的形象店。目前来看,王健林的野心不止于此,却难有胜算。
万达迫切需要新增长点?
近日,万达接连成立了汽车服务公司和新能源科技公司,从经营范围来看,万达汽车包含汽车新车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机动车充电销售等。新能源公司经营范围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充电控制设备租赁;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等。
根据此前万达与一汽的合作内容,双方将围绕打造汽车服务生态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目前来看,万达对汽车销售的布局已经渐渐清晰。
不久前,万达还挖来了原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商务副总裁李宏鹏加入万达汽车科技服务公司(下称万达汽车)担任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曾先后担任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及高级执行副总裁、福特大中华区销售与市场副总裁兼长安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总裁等职务。具有28年的汽车行业经验。根据入职时间推算,李宏鹏在福特和现代汽车的时间其实都不长,显然并不顺利。
1月6日,万达官方宣布,首家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即将于1月8日在北京丰科万达广场正式开业,届时,中房科学也将安排记者实地探查。
来源:万达官微
万达商管近几年经营压力很大,包括宝贝王等项目运营也并不乐观,急需新的增长点来为上市护航,给资本市场增添信心。
根据万达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营收786.56亿,同比下降26.18%,净利润250.96 亿,同比下降21.07%。2020年前三季度,万达商管营收270.53亿,同比下降44.90%,净利润104.49亿,同比下降40.71%。
截至2020年9月末,万达商管货币资金412.01亿,较年初下降37.36%;短期借款7.54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52.93亿,现金短债比0.73,存在偿债压力。
万达商管利润下滑和债务压力之下,王健林似乎对卖车寄予了厚望。
购物中心卖车,都失败了
购物中心卖车,万达并非第一家。
二十多年前,亚飞汽车就开始尝试在购物中心卖车,北京亚飞汽车掌门人郭基元认为:一方面,汽车也是商品,应该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去卖;另一方面,4S店一次性投入成本大,经营门槛高,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应该变成轻资产模式。
亚飞汽车也是得到了一汽的合作支持,拿到了当时热销的品牌车型桑塔纳和捷达,但是仅仅经营一年就偃旗息鼓了。
零售巨头国美和苏宁也曾探索过购物中心卖车模式。2016年底,国美电器线下门店改为“汽车+家用电器”的.综合卖场模式,将国美原先的汽车中心扩充为汽车事业部。2017年3月,国美在北京发布“国美汽车2017战略”,表示将利用自己全国1700多家线下门店,以及国美在线、国美管家等网络平台的优势卖车,活动吸引到长安、海马、华晨、一汽轿车、广本、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沃尔沃等十多家主机厂的代表参加。
2017年半年报内国美称,“完成后的汽车产业链涵盖整车销售、汽车金融、二手车、汽车保险、出行服务、汽车用品及维修保养等全产业服务。为汽车用户提供全国连锁‘统一品牌、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承诺’的销售服务体系”。
2017年9月时,国美互联网生态(分享)科技公司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天宇还在一次演讲中称,“国美并不想要定位一个或者多个经销商,而是定位汽车主机厂开放式渠道的管理者。”
可是,到了2017年11月时,就有媒体发现,国美在线上的汽车店铺陆续关店、下线。
2017年7月,另一家电零售巨头苏宁第一家汽车超市开张,10月,苏宁易购汽车公司成立,以公司化形式独立运作汽车业务。
随后,苏宁易购宣布造车新势力拜腾签署合作,同时,苏宁易购还发布了野心勃勃的汽车超市计划:借助遍及全国的超5000家线下门店,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平安旗下的电商平台-平安车管家,加速推进卖车大业。
根据规划,2020年苏宁将在全国开设300家汽车超市。但2018年以后,当初大张旗鼓的苏宁汽车超市就没了消息。
不仅如此,包括红星美凯龙、华侨城等都曾试水过商场卖车,结果都并不乐观。目前,虽然大多数购物中心中都有汽车展厅和展车,但与购物中心的合作也仅仅是像服装餐饮一样是商场租客。
购物中心卖车为何难成功
为何购物中心难卖车?万达能成功吗?
有专家指出,购物中心卖车不能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汽车这种商品是低频消费的大件商品,与大商场里多频消费的普通商品不一样;
二、在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厂家推行的4S店特许经营模式(其实也是一种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兴起,而4S店销售燃油车时,可以从销售、保养、维修及相关水平业务上多点获利,投入产出比较合算;
三、2005年《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后,厂家对渠道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四、4S店模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觉得到那里买修车可靠、有保障。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会去购物中心买车还是4S店?
目前汽车的最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4S店。4S店全称为汽车销售服务4S店(Automobile Sales Servicshop 4S),是一种集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的汽车销售企业。
一般汽车4S专卖店是由经销商投资建设,按照汽车生产厂家规定的标准建造,店内外设计统一,投资巨大,动辄上千万,只能销售由生产厂家特别授权的单一品牌汽车,能够为顾客提供更低廉的价格、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更深入的售后服务。
4S店与汽车厂家共同组成汽车品牌联盟,代表汽车品牌文化,体现品牌价值,维持品牌忠诚度,为汽车生产厂家树立汽车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通常一个品牌的4S店在一个地区只分布一个或相对等距离的几个专卖店。
4S店的硬件要求是购物中心难以满足的。另外,购物中心的局限也有很多,比如试驾条件、交付条件等等,按照万达的思维,目前仅仅和红旗品牌进行了合作。对于这种单价较高的商品,用户的选择范围较小。4S店往往都是集群似的,有多种品牌,多种优惠,甚至为了冲量亏本销售,只为达到目标,拿到厂家的高额返点。
显然,购物中心并不适合汽车销售这种重资产、重服务、重体验的销售模式。即便是万达也很难成功。
汽车销售虽然也是万亿级别的超级市场,可最近几年市场并不乐观,万达恐又入坑了。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经销商生存压力加大,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上半年实现销量正增长的经销商占比仅为21.5%,超过三成的汽车经销商销量同比降幅超过30%,多数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王健林也曾有过造车梦。计划10个亿投资珠海银隆,最后只投了5亿。董明珠曾坦率表示,其实自己和王健林的私交并没有那么深,“认识十余年,最多通过五次电话”。之所以王健林能够毫不犹豫的投资,很大的原因还在于其也看好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1年7月,银隆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2.4亿元。同日,该公司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成失信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约为273.6万元。并深陷巨额债务、创始人卷款逃跑、工厂停产等传闻。
纵观近几年房企造车案例,也并未有成功者。
通过最近几次曝光的王健林照片来看,明显消瘦许多,万达内部人士也曾透露,“老王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压力很大。”身边老臣接连出走,儿子又无意接班,已经68岁的王健林还能在一线奋战多久?
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将正式营业2王健林旗下的万达地产集团近日再次调整组织架构,对人员也将进行一定优化。
“万达地产计划在春节之前完成整体架构调整,将管理权进一步集中。”一位熟悉万达的知情人士透露。
记者了解到,万达地产将原来的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四大区域,整合为南区和北区两大区域。伴随组织架构的调整,东、西两区项目公司人员合并进入南、北两区,人员将有所优化,预计整体优化将在春节前完成。
调整完成后,南区、北区的区首将保持不变,北区区首仍为曲晓东,南区区首仍为刘光敏,而东、西区的区首是否调回万达商管集团,目前仍未确定。
“收缩战略布局,是万达地产应对市场变化进行的调整,也是有策略的进行收缩。”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悉,这已是万达地产集团自2019年分拆以来,第三次对组织架构进行大调整。
2019年底,万达商管集团完成了房地产业务剥离,将房地产业务全部交由新成立的万达地产集团负责。2020年1月,万达地产将原来的南区、中区、北区整合为南北两区,但同年7月,万达地产又将南区和北区拆分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四大区域。
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万达在战略调整方面一向比较果断,架构调整也较为灵活,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立即收缩优化。未来伴随房地产市场变化,万达地产的南北两区还有可能再次拆分。”
目前,万达地产总裁为张霖,而原万达地产总裁吕正韬于2020年7月离职。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难以完成2020全年销售目标可能是吕正韬离开的动因之一。
王健林在2018年年会上给地产集团提出的定位和要求是,不追求销售额,为商管而存在,每年消化万达广场住宅配套,保持几百亿销售额。2019年年会上,王健林表示,“地产集团不求做大,主要看利润。集团给地产集团一个债务上限,这个上限是很低的,地产集团要在负债上限下考虑业务发展。”
不过在2020年,王健林重提千亿销售目标。随后万达地产加大了拿地力度,当年万达拿地金额为230亿元,拿地面积947万平方米。
另据中指院数据显示,2021年万达集团权益拿地金额为187亿元,排名行业第36名;权益拿地面积为757万平方米,排名行业第10名;新增货值732亿元,同比下降29.3%,排名行业第28名。
在房地产市场下行之际,万达地产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后,其销售目标是否会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还尚未可知。
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将正式营业3万达地产再次“动刀”组织架构。据财联社报道,王健林旗下的万达地产集团近日再调整组织架构,将原来的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四大区域,整合为南区和北区两大区域,人员将有所优化。
有知情人士透露,万达地产计划在春节之前完成整体架构调整,将管理权进一步集中。其表示:“收缩战略布局,是万达地产应对市场变化进行的调整,也是有策略地进行收缩。”
此前,王思聪入局房地产开发业务一事就引发热议。2021年12月,王思聪旗下的普思投资入股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九桓置业。这也是这家公司成立多年来第一次涉足房地产开发业务。
天眼查App显示,九桓置业成立于2020年11月。普思投资入股后,股东变为李晓坤、吴小龙、中津创展企业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四方持股比例分别为49%、39%、10%、2%。而透过成都九腾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九桓置业间接持有四川天府万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7%的股权。
给你来个很详细的比较:德系车:
保持了数十年的严谨的工作作风,质量保证体系使用康采恩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对产品的质量追求完美无缺,大多数车型设计标准为三十万公里无大修。皮实耐用几乎成了德系车的代名词。大多数车型的外形设计比较硬朗,棱线分明。配套体系的标准极其严格,所有的地产化零部件必须经过德国本部的质量验证。记得十年前,国内车用蓄电池业界老大—保定风帆蓄电池厂为德系车配套时,也不得不将各种型号的电瓶各发了十组到德国本部做质量验证,方取得了配套权。但是严格的质保体系带来了高昂的代价,从设计,实验,生产,检测到设备投资和工装投资等各个方面都是相当高的投入。由此带来的,不光是开发速度比日系车差得多,同时投资总额也要比日系车高出50-70%。据称,北方某德系合资企业中,价值上百万的进口三坐标检测机就近百台,比东三省的总量还多。该厂生产的次品零部件就地销毁,既不能装车,也不得销往修车市场。所以德系车也代表着高价格!特别是维修费用,在四S店用正厂件修车,其高昂的维修费用领不少用户叫苦不迭。所以很多的小修理厂往往用配套厂流出的次品件修车才能降低修理费用,以招揽生意。
同样也保持了数十年的保守的思想(近几年稍有转变),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要比日资企业慢半拍,特别是在品牌管理上的问题较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系车在美国的进口车市场上曾经垄断了80%的市场份额,一个品牌策略的失误,使日系车蜂拥而入,时至今日,仅仅占了美国进口车市场不到6%的份额,可谓损失巨大!然而,德国人好像还没有认识到他的失误;这不,近来又把同样的品牌管理策略拿到中国来了,要保中档车市场份额都困难重重的今天,又大张旗鼓的把高档的辉腾拿来,想在高档车市场上再分一羹。市场策略的失误不光如此,我们看看新车型的推出;高尔夫前景还看不出来,高尔应该定性了吧?高尔的投资基本白扔,时间也耽误了,用户也跑了。要是再来这么几次,不知道德国人是不是还能在中国市场上站住脚。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倘若德国的两个合资伙伴不把几十亿的投资(每投一个新车型要十几个亿的资金)用来推出新车型,而是把原有的STN、JETTA的产量分别提高到每年产六十万辆,价格控制在六—七万元,不但可以保持很好的利润水平,对其它同类甚至微轿,都有极大的杀伤力!市场份额必将大幅度提升。可见德国人对市场的研究,对品牌的管理,还真照日本人差得多。不知道德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学得乖一些。
在市场问题的处理上,德国人更是木的要命;前年武汉动物园砸大奔,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围着在北京奔驰中国公司寻求答复,为何就不能借机开个免费的新闻发布会来说明情况以正视听(该事例确实是由于国内油品质量问题而引发)。当个大媒体炒的纷纷扬扬后,才不痛不痒的发了个声明表示遗憾。紧接着又发生了其刚上市不久的主力,1.8发动机所有车型的点火线圈故障,不用说是质量问题。可是反应迟钝的德国人依然慢悠悠的调来查去,数月之后,连中央电视台都暴光了,才删栅栅来迟的发了个生明(还是个免费更换,为何就来个干脆点的“招回”?其实免费更换和招回完全一样,都是在国内的服务站做免费更换,说招回不过是更好听、更顺耳一些罢了)。立形象、树品牌、造声势,到那里找这机会啊?当然,在国内,德系车好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还算是为他争了不少面子。
日系车:说起日系车,使我这个在车界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人不禁汗颜。不过也真是佩服。从1945年二战战败的一贫如洗的一个小小岛国,在短短的六十年的时间里又一越而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国际上可流通高产值七大行业中(金融,电子,汽车,军火,家电,钢铁)除军火占第五外(不过人家的海军可敢号称世界第二!),其它项项都是在前三之内。可见日本人真的是生意精!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说车吧;
可以说,日本人对轿车市场研究的真是细的不能在细了。对轿车产品的消费观念的研究更是别出一格!在真对不同国家的不同轿车消费群体的研究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中低档轿车“10万公里整体寿命”的设计指导思想。今年春节,我的一个好友从日本回家探亲,我们曾经就轿车话题聊了一夜;他在日本最大的发动机设计院工作,据他介绍,日本中低档轿车发动机的整体设计寿命就是十万公里。无一例外!“只要满足十万公里的设计寿命,工艺成本越低越好”这和我们得到的消息是一致的。他们的设计理念认为:大多数用户每两叁年就要换台车,这个时候很少有用户超过九万公里(只有出租车例外。所以在日本,出租车是专用车型)。这种基础理念意味着,一个车型的整体投入最少!所以日系车代表着低成本,低价格,高换手率!同样,也是较低的使用寿命和较高的维修费用。在欧洲和美国,二手车市场上日系车的价格最低,原因就是如此!而二年内,日系车的整体性能完全可以和德系车一拼。然而,整体投资的大幅度降低。使同类型日系车虽然比德系车价格低,但是回报率确很高,低投入、高回报率,也就为加快新车型推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在日本车界没有一个车型的寿命超过三年。在新车推出上,日本远远将对手抛在了后面!你想跟风吗?十年、八年就让你债台高筑。因为你没根!(在新车型频频推出的今天,中国的各个企业仍在聚集资金跟风,不知道有几家企业考虑过;当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率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时候,当你的旧车型的投入还没收回就要报废的时候,你的企业就快寿终就寝了!)
以前很多人在比较德系车和日系车时,对同类型的车日系车比德系车重量轻很多,于是得出了日系车偷工减料的结论。应该说这可是冤枉了日本人。日本是世界优质钢生产第一大国,在日系车上大量的采用了一种牌号为BH的热硬化钢板,这种钢板在出厂六个月内。常温下冲压时有着非常好的拉延性能,但是一但经过油漆高温处理后,钢板的刚性又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一般刚性能提高25%。所以在刚性不变的条件下,钢材用量可以减少25%。而重量降低也就意味着油耗降低。在轿车上日本的高性能材料真的替日本人争了不少光!
然而日系车的质量保证体系还真的不敢恭维,我在国内一家工装生产厂,亲眼看到一南方生产的日系二代产品的工装调试不合格件,居然也发送回去装车用!这在国内卡车厂也不敢做的,何况轿车!更别说万件重复率了(指每隔万件冲压件检查尺寸的完全相同的几率),几乎为零!而且二年就换一次代,这样一来必将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维修费用。因为二年后你买不到备件!几天前广州的朋友向我诉苦;他的广本(第一代车)放在四S店里一个多月了,因为等着从日本发件,到今天还没修好。价格不用说,奇高。不过在原厂的发动机质量控制上,还是极其严格的,只是不知道在合资企业中,日本人拿来几项顶级技术。
日系车最该受到指责的并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不平等原则(说白了就是歧视原则);在日本出口产品中,一等品销往欧美,二等品内销,三等品销往较发达地区,而轮到中国的仅仅是四等品和即将淘汰的技术。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黑幕后的国产丰田花冠和威弛》深有同感。其实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所有的日系车(包括大部分日本产品)莫不如此。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说白了道理也很简单:一是国家的市场准入标准不完善,二是国人的法律概念淡化,吃了亏不知道找谁说理去,加上缺少国家的法律支持,这才让日本产品钻了空子。三是受了某些日本传媒长期的、有计划的消费理念的引导。也许有人看过一部美国影片;一个媒体巨头通过通过广告宣传,试图潜移默化的来控制人们的思维,以达到控制全球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早在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的媒界就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实施一种目前看起来是消费引导的策略了。据国内CG times 专业月刊介绍;日本媒体真对儿童作思维引导大动画片,就有五年的储备。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封关自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外的轿车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做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把大量的轿车卖到中国市场来,而技术上确是一毛不拔,因为他们知道;轿车是牵一带十的高技术主导产业,一但聪明的中国人掌握了,中国发展的速度将一发不可控制!那有扶持对手的道理?所以“有路必有丰田车”那只是卖车而不是卖技术。时至今日,当德国合资企业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在轿车技术很难再受到他们控制的时候,日系车才珊珊来迟,先是马自达、本田的试探,到主力丰田登场,日本各大车厂在完整的国家产业策略的指导下,先后在国内找到了合资合作的伙伴。于是有了“谁最好”之争。
如果理性的评价日系车;把欧洲的日系车拿到中国生产,不考虑十万公里的设计寿命,日系车完全可以胜过德系车。今天德系车的价格,还是高过了大部分国人的期望。真希望市场经济这个杠杆早点拨它一拨,让更多的国人享受到轿车为我们带来的欢乐。
轿车在任何一个中国用户手中,都应该属于最昂贵的耐用消费品,注意:是真正的消费品!你还要为它不断的掏银子!应该说,对一个绝大部分家庭用户,每年行驶二万公里,五年的使用寿命还不算太短,如果售后服务和备件跟的上的话,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省油及较佳的舒适性上考虑,特别是外表美观,日系车将是较好的选择。但如果你考虑二年后修理的费用太高,你对修车又不在行,还是考虑别的车好些。
如果你手中的银子比较多,你又追求使用寿命、性能、质量,还不想为修车太操心。买德系车将是比较好的选择。毕竟德系车在国内有近一千三百家授权服务站(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合计)。而且二家的服务站互补性很高,也就是说通用件相对多一些。前年,北京BORA车会几十台车在辽宁的兴城活动时,一台车火花塞坏了,就是调用了上海大众服务站的零件修好的,办个手续签个字就完事。德系车特别在对质量和使用寿命要求甚高的出租车行业中的口碑极佳,在东北的长春和南方的珠海等地,JETTA车跑过百万公里的不乏其车。真是为德国人争了面子,不过看外表讲美观吗,这一类的德系车就远落到了日系车的后面了。
你可以指望每一年轿车的价格都会降价,但是不要指望降太多。我估计三年之内,每年降5%是没问题的,但是想达到或超过10%就不太现实了,不管怎么说,人家总是要赚钱的嘛。一分钱一分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价格和价值已经越来越接近了。当然特殊情况也有哦;这一、二年真有几种车型的价格大跳水。
如果你问我什么车最合适的话,我的建议;选德系车。别的道理好多的媒体已经翻来覆去的炒过多次了,谁是谁非大家自己判断。我想说的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绝不能和欧美的消费习惯去比较,正如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不能和欧美的收入水平比较一样。大部分用户不可能买一台车开两年就卖了,即使真的卖了,也想卖个好价钱。除非你的银子多的是,要真那样的话,你也就不必和我争论了,你尽管买你的奔驰、宝马哦。呵呵,怎么又是德系车。也许有人说德系车的毛病也很多啊!呵呵,你看到过没毛病的车吗?没有!所以还是比较一下出毛病的几率吧。
还有一点;买车前算好了,千万别把你的钱包弄空了哦。贷款买车超前消费也要适度,别硬来,光有了车,囊中羞涩你是一天也开不走的,再说,不能及时还贷的话银行可要打你PP的。买车本着够用就好、理性消费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