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带动全产业链出海
中国已进世界前三
目前中国乘用车出口已进入世界前三。中国汽车成为中东和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的领跑者,并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在有“亚洲底特律”之称的泰国,中国车企已从产品输出转化为产能输出。2022年11月,为泰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提供出行服务的正是中国车企长城汽车在泰国本地生产的新能源轿车。《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中国车企都已布局在泰国生产新能源汽车,助力泰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除整车制造建厂之外,包括电池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开启了全球布局。今年1月,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电池制造工厂正式启用。
“全产业链”的价值带动
“比亚迪首家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在泰国投产后,泰国市场车辆从下订单到交付不用再经历漫长的出口海运及办理清关手续等流程,交车效率极大提升。”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行业分析,出海建厂还可有效降低运输环节成本、应对贸易壁垒及规避汇率影响。
“提升认可度,让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是更重要的动因。比如开罗夏天气温高达摄氏40多度,汽车对空调和制冷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而起初进入市场的中国汽车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制冷慢,有些司机竟然被安全带金属扣烫伤了皮肤。此外,汽车的款式、颜色、内饰也需进一步迎合阿拉伯地区消费者审美。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汽车品牌也开始与目标市场政府合作,不断推进相关标准制定、呼吁产业政策出台、积极布局充电网点。在泰国,中国汽车品牌为泰国汽车电动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新思维和新“玩法”。2022年,长城汽车与泰国三家电力能源机构合作,计划建设逾500个充电站,覆盖超50%的公共充电网络。
弯道超车的中国智能电动化浪潮还推动数家在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实力公司加速出海。以宁德时代为例,德国本地对其出海所采取的绿地投资(又称新建投资,这类投资可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给予积极支持。
提质发展是使命也是挑战
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也正处在从“国际化”踏入“本土化”的征程。但与并购海外企业不同,出海建厂需熟悉当地法律、环境保护、人员招聘和企业文化等问题。
“需要统筹考虑产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比如带动当地配套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等等。”
“包括投资回报、营商环境、关税及汇率等诸多风险仅是‘技术性挑战’。真正的挑战需要跳出产业经济学的话题,从政策角度、社会文化差异,乃至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和欧美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论’来统筹考量。”
绿驰汽车被国资收编,这家造车新势力的有何价值所在
U字车标新能源是华泰汽车、UEnergy汽车、合众哪吒汽车。
1、华泰汽车车标内部是方正的U型,外侧是一个椭圆型,表现出华泰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
2、UEnergy新能源汽车是由中能东道投资控股集团自主研发的车辆。
3、哪吒汽车是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汽车品牌,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创立于2014年。
近日,一条工商变更信息坐实了之前的传闻,造车新势力之一的绿驰汽车已经被河南国资收购。
说到绿驰汽车,估计很少有人了解,毕竟这家车企实在是太过“低调”了。但要说到它的创始人王向银,相信汽车圈里无人不知,作为前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泰汽车集团总裁,王向银于2016年成立了绿驰汽车,但自创立伊始,绿驰汽车便难言好运。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初始股东除了能带来资金外,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会产生极大影响。而绿驰汽车的主要初始股东为中能东道、中能资本,不过随后中能系便被曝出售原始股非法集资,这对绿驰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除了资金来源外,企业声誉更是受到极大影响,以至于当时绿驰汽车不得不回应称自己未来与中能东道不会再有任何关联。
这件事最后在2019年4月,以绿驰汽车变为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告一段落,不久后王向银离开绿驰汽车,由任亚辉接任。
按照绿驰汽车曾经公开发布的融资计划,预计在2018年完成B轮融资20-30亿元,同时引入2-3家战略投资者;2019年完成C轮融资60-80亿元,引入3-5家战略投资者,同时量产车上市;2021-2022年完成上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绿驰汽车并没有再公布任何融资信息,而在车型方面,目前尚无量产车,早在2018年倒是通过与意大利公司合作,推出过轿跑概念版车型——天王星,该款车也仅在当年的日内瓦车展出现,随后国内外的车展上便再难觅踪影。
除了轿跑车型外,绿驰汽车同样也涉足了SUV领域,不过与轿跑车型一样,时至今日并没有量产车上市,缺钱或许是导致绿驰汽车产品跳票的重要原因。与同样以轿跑、跑车名义起家的造车新势力前途汽车、奇点汽相比,绿驰汽车依然还停留在PPT阶段。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国投)出资20.1986亿元认缴绿驰汽车60%股权,同时绿驰汽车的注册资本增加至33.6644亿元,是原注册资本的1.5倍。除了投资人、注册资本的变化之外,绿驰汽车的公司名称也由原“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家连量产车也没有、生产资质也没有的造车新势力,居然还有人收购?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河南国投产生浓厚兴趣。缸哥查阅了公开的资料,河南国投的65%股权被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所持有,换句话说,其控股股东为后者。那么河南省经济技术协作集团公司的股东又是谁呢?答案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就是说,绿驰汽车这次是被国资收编了。
客观的说,就目前的造车新势力表现而言,无论是蔚来、小鹏还是威马,目前仍处在烧钱阶段,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汽车产业来说,如果没有达到产销10万辆的规模,那么单车成本很高;而除了这些新兴车企外,比亚迪、长安、长城等老牌车企同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布局,目前新能源领域的市场蛋糕并不大,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更小,与其为了资金垂死挣扎倒不如将企业拱手相让,起码可以活下来。
对河南国投来说,收购绿驰汽车意味着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自己的本土车企,从汽车的设计到生产、销售,其产业链极为宽广,如果运营得当,对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颇有好处。在绿驰汽车之前的产品宣传上,车身及车内无线充电、NFC?虚拟钥匙及指纹解锁、L2.5?级自动驾驶技术等是其亮点,这些亮点和其背后的技术实力也许是河南国投看中绿驰汽车的价值所在。
前有安徽政府扶持蔚来,现有河南政府收编绿驰,当地方政府与汽车产业结合起来,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