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行中Z开头的是直达特快列车,简称直特。字母Z是“直”字的汉语拼音简写。
Z开头的列车的特点
①在行程中一站不停或者经停必须站但不办理客运业务,
②列车的车底都是25T,都是空调列车。
③都是跨局(不是在一个铁路局内)运营列车。
特快列车特点
特快停站数较少,速度较快,与K字头的快速列车票价相同,但速度方面要快很多。
大特快是指停站特别少,通常旅行速度也很高的T字头列车。
小特快是指停站数较多,运行速度比大特快低一些的T字头列车。
扩展资料
火车车次字母含义
Z —— 直达特快列车(简称:直特,读作:直)。
T —— 特别快车(简称:特快,读作:特)。
K —— 快速列车(简称:快速,读作:快)。
D——新时速动车(读作:动)。
G––高铁。
百度百科-直达特快列车
中国火车提速几次了?
1898年史建,初称大智门火车站
1991年10月,大智路,那座建于1898年的欧式建筑———老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新建的汉口站站房总面积8万平方米,站内有4座站台、1座人行天桥、3个地下通道、7个候车室,此后连续4年,汉口新火车站年发送旅客不到200万人,只相当于3公里外新华路汽车客运站的60%。
到1997年,车站仅有北至徐州、安阳,西至汉中、丹江口、襄樊等6对中短途低等级始发列车,没有一对开至省会城市。坐镇万商云集之地,汉口站跟不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快车。
1998年全国铁路第二次提速前夕,武汉汽车客运站、码头、航空候车室和大专院校,频频出现汉口火车站人员身影:访乘客,发问卷。不久,一份增车调图意见呈给上级部门。
1998年调图提速,车站一下子增加了北京(西)、广州等8趟始发终到长途列车。由汉口开往北京西方向去的T78次列车上座率仅20%。时过半年,开行由汉口开往重庆(北)方向去的T257次列车同样徘徊于低客率,“停开”声音一再响起。
1999年“汉口火车站营销宣传车”走上三镇街头,上街卖票。投资40万元,拆掉封闭的售票窗口厚墙,改建为透明的玻璃墙售票窗口,开启“火车票挂失”等多种服务。
1999年底,车站地下人行通道商业广告取消,换上“古有江城通九省,今有汉口走四方”广告牌。 车站异地售票、电话订票先后问世。
2000年,开行由汉口开往哈尔滨(东/西)方向去的T182次列车,第一次将东北三省与武汉的距离“拉直”。
2001年,开行由汉口开往乌鲁木齐(南)方向的T192次始发列车,首次将武汉列车开进大西北深处。开行去往扬州的列车,改写武汉与南京不通火车的历史。
连云港方向来汉正街打货的商客特别多,开行由汉口开往连云港(东)方向去的2614次列车,圆了商家心愿。 汉口至大连列车,跨越中南、中原、华北、辽西走廊、辽东半岛五大经济区域,商旅往来如潮,成为最繁忙黄金线路。上海、深圳、兰州……从南到北,汉口站一次次为武汉发展拓开“新干线”。
2005年武汉铁路局成立以来,在全国铁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势中,汉口站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的进步。车站旅客发送量、运输收入保持着高速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
2006年全年发送旅客达958.7万人,实现运输收入11.6亿元,两项指标在全局均名列前茅;2006年11月25日普通的一天,见证了车站连续安全生产一万天的辉煌,这一成绩在全路44个客运大站中高居榜首;独创“红绶带、心连心”助行服务体系,以链接式、个性化的服务为旅客的“无障碍出行”提供着最大便利,也一直延续至今。
2007年春运,面对同比增长21%的超大客流,面对日旅客发送量18天超过06年春运最高水平的严峻考验,新的管理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春运40天,车站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服务质量稳步提升,旅客发送量、运输收入一举跃为全局第一。并先后获得湖北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武汉铁路局“安全生产优质站”、“先进基层党委”、“四好班子”等光荣称号。
2007年4月18日全路第六次调图提速中,车站又将增开始发列车3对(包括开往北京西、郑州的全路最新型高速动车组列车2对),始发列车由原来的26对增加到29对。
2007年底陆续新增开往北京西、郑州方向去的高速动车组5对,从汉口站开出的列车可直达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26个省份。今天的汉口站运能充足、方向齐全、环境优美、换乘方便,汉口站已成为在武汉除武昌站之外的广大旅客购票、候车、出行的首选之地。
2008年1月20日车站迎来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工程总投资达13亿元。
2010年9月站房改造完工并投入使用,取代了青岛火车站,成为全国最大的欧式火车站。就在此时,武汉也成为中国首个同时拥有三个特等客运火车站的城市。
2012年12月28日,随着武汉地铁2号线的一期通车,汉口站的客流量有了明显增加,直逼武昌站客流量。
2013年春运期间,汉口站客流量历史上首次超过武昌站,而且是连续4天超过武昌站,位居湖北省第一。春运启动后,只有前三天武昌站客流多于汉口站,再往后,汉口站都多于武昌站,武昌站春运节前的客流量退居二线。这一年,武汉三大火车站全年一共发送旅客达1.21亿人次,首次超越北京和广州,位居全国第一,武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运输中转站。
2013年12月28日,随着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通车,武汉三大火车站在春运期间的客流量基本持平,春运期间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三大火车站的客流量基本都比较均衡,相差无几。
2014年春运期间,汉口站客流量首次连续6天超过武昌站,但在节后武昌站客流量依然超过汉口站。
2014年7月1日,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沪汉蓉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支撑着武汉的“十”字型高铁网和中国稠密的“米”字型高铁网正式形成,武汉从此升级成为中国的“高铁之心”。
第六次
我国铁路的提速进程
1994年1月沈大线首创120公里/时,开创国内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的先例。
1994年12月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设计时速160公里,试验段时速为200公里。
1996年4月京沪线南京-上海实现160公里时速。
1996年7月北京-北戴河实现130公里时速。
1997年全路开始大规模提速改造,列车运行速度大幅度提高。
1998年10月三大干线(京广、京沪、京哈)最高运行时速达160公里。
1999年1月28日,国产新型集装箱快运平车在京广线长沙至汨罗间进行提速试验,时速达140公里。
1999年7月16日,京沪高速铁路桥梁生产基地在山东省临沂市动工兴建,该基地将为未来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提供符合高速铁路标准的桥梁。
1999年9月3日至11日,铁道部又在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全线进行了上下行提速牵引试验。陇海铁路最高试验时速达到155.5公里,兰新铁路最高试验时速达到165公里。试验列车在我国境内大陆桥上的运行时间比现图压缩了27小时30分。
1999年5月26日由株洲电力机车厂研制的首台DDJ系列200km/h电动动力车(DDJ-001)在工厂顺利通过试运。这一新型电力机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向客运高速化又迈进了一步。
1999年8月31日中国国内最先进的准高速(时速180公里)“两动九拖”双层空调列车,从南京浦镇车辆厂出厂。
2000年10月中国铁路实施第三次大提速,这次提速的重点主要是陇海、兰新等连接西部地区的铁路干线。
2001年10月中国铁路实施第四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其中京哈、京沪、京广、胶济等提速干线部分区段可达到时速250公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