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属于军事机密,外人只能推测。
网上流传的三条生产线的说法不可信。毕竟歼20用的是全新的生产线,就算军方测评、生产定型和生产线改造调试压缩得很紧,也不可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开三条线。
目前最合理的情况是:运行第一条线,建设第二条线。大概最快也要在18年才能开两条线。
也即是说,目前的产量应该在12架左右;到18-19年,年产能够达到24-30架,即一个团的量;如果政府认为有需要,到20年,可能会维持三条线的产能,产量在36-45左右。
拓展阅读:
近日,美国向韩国出口的首架F-35已经开始生产,预计2018年中交付韩国空军进行测试。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玛丽塔工厂中F-35的生产数量已经超过250架,未来F-35的年产量将突破300架,实现“每天出厂一架”的目标。这时,有人担心中国能否拥有足够数量的歼20来对抗F-35的威胁。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从相关信息可以看出,目前歼20的生产厂--成飞已经完成3条生产线的建设工作,第四条生产线即将打通。2016年末,歼20参加了朱日和演习。同中国空军的苏30、歼11B和歼10等三代机进行模拟对抗时,歼20创下了10:0的优异战绩,说明三代机面对四代机已经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四代机将完成对三代机的单向屠杀。目前成飞仍在生产歼10C战机,未来成飞将集中更多精力生产歼20,以满足中国空军对歼20的需求,甚至可能这四条生产线都在生产歼20。歼20的年产量或许能达到4个团,也就是年产96架歼20。
歼20能实现如此之高的产能,其实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歼20的生产有两大法宝:一是脉动生产线;二是先进的革命性生产技术。
现代飞机的脉动生产线源自汽车的脉动生产线,二者原理相同,只不过飞机的重量和精密性更高,对脉动生产线相关设备的要求也就更高。传统飞机生产中,一旦飞机进入总装阶段,飞机往往会被固定在特定区域内。不过这样严重挤占了工厂厂房的面积,并且生产效率很低;而脉动生产线则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飞机在进行脉动式生产时,整个飞机随着生产线移动。如果前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完全可以交给下一个岗位来解决,而生产线却仍在运转;这种方式在传统飞机生产上是无法做到的。歼20凭借着脉动生产线,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
而先进生产技术,诸如3D打印等的运用,将为歼20生产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攻克3D打印钛合金技术,甚至可以3D打印出飞机的整体壁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减轻了重量,从而使得飞机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未来实现年产4个团的歼20,将有效对抗F-35的威胁。歼20会成为中国空军的空天利剑。
B-2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隐身战略轰炸机,被誉为“幽灵”。由麻省理工学院和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在1980年代联合研制生产出来的。
四十年磨一剑才有B-2的横空出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到现在来说依旧属于先进的技术。当诺斯洛普在病榻上看到B-2的比例模型的时候写下的:“现在明白了上帝为什么让我多活了25年!”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这款战机的最好的评价!设计师为了自己的信念赌上了自己一生。现在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根本不需要说太多。
B-2的技术到现在依然领先,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武器的技术含量和研发成本成正比的,也就是所谓的一分价钱一分货,B-2的价格是24亿美元一架,这个还是30年前的价格,就是放到银行利息估计也不少了吧!目前最先进的五代战机:F-22猛禽战斗机价格:3.5亿美元、歼20战斗机价格:1.1亿。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到差距有多大了。如果花这么多钱最后造出来的是一堆破铜烂铁你觉得可能吗!
2、B-2的研制工程是仅次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之后美国保密程度最高的军事科研工程。对于B-2的要求:可以突破苏联的防控网络体系,并且可以摧毁的机动型洲际弹道核导弹发射架和其它重要战略目标。就是因为这样的要求才会有现在的精品了吧!如果定位是“骚扰机”估计早就被淘汰了。
3、B-2轰炸机采用翼身融合、无尾翼的飞翼构形,机翼前缘交接于机头处,机翼后缘呈锯齿形。机身机翼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复合材料、蜂窝状结构,表面有吸波涂层,发动机的喷口置于机翼上方。这样的到现在依然还是主流的飞机设计,依然用在五代战机的身上。甚至一些科技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依然属于领先科技。
虽然是美国在冷战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但是到现在依旧属于领先科技,每年用于维护和升级研发的费用依然非常的昂贵。对于B-2还能领先多久,是否还属于领先范围,没有人可以做出真正的评价吧!就连装备B-2的美国空军第509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托马斯·戈士林准将也不得不承认:在未来20年内不会再有B—3或B—4。或许30年后,人们才会发现,B—2只是轰炸机发展史上灿烂的一抹余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