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凯欣
来源?|?汽车大观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是21年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吉利汽车生产准入机制的请愿。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今天,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曾为企业生产资质与产品准入发愁。?
不过今后,车企获取资质的严格限制,正逐渐松动。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在一个月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为“放宽准入”画了重点,强调“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这一次放权,或许将对中国汽车行业起到重要变化,将使得汽车企业和市场将有更多选择空间,也将促进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
曾经:“求而不得”的准入资质
所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指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有了它,车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当时的准入规定,从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自2016年3月16日有了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共有15家企业获得该资质。不过,诸如河南速达、国能新能源这种一直“难产”的车企也入列,产能过剩、申请企业实力不强、出现“僵尸”企业等问题被频频质疑,国家发改委后来几乎彻底暂停了资质发放。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
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来取得资质,已经上市车辆的新特汽车,则通过一汽代工,而刚发布了S01车型的零跑汽车,则与另一家新势力长江汽车合作,后者已经取得生产资质。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以理想智造收购力帆的资质为例,分析了资质的重要性,“目前车企一些剩余产能,过度给新造车,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李书福曾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将“炮口”对准了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机制。如今:大幅降低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稿主要在10个部分对原规定进行了删减和修改,汽车大观做了重点摘要整理。
具体来看,此次修改工作最引人关注的,是删除了原规定中“设计开发能力”的大部分核心内容,把此部分调整为“技术保障能力”要求,只保留产品生产一致性和测试评价能力等基本要求。
原规定对“设计发开能力”的要求十分细致:除了要求有独立的设计开发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数量、岗位分布都提出了要求,例如掌握全面的产品开发技术,甚至细化到某一车型技术路线应该掌握的技术列表清单,并对技术开发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开发工具、试制验证能力等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现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主管部门不再干涉车企所制造产品的来源,给汽车界研发资源共享打开了绿灯,也将大大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同时,本次修改直接删除了“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暨取消了原规定中对之前已取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规定,取消了产品专项检验规定,以及需满足同类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宽事前准入的重要举措,将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新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资质准入》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不同,工信部此次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产销量规模规定并没有提及。
这也表明政策正在逐渐放手,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
未来:?“鲶鱼”争夺战愈演愈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造车有得必有失,前期可以通过代工,尽量做减法来保证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但长远来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资质。”
新规定实施后,或将有一批具有新资质的车企诞生,同时,那些前期获得生产资质,但至今没有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就可以彻底被市场抛弃。
而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鲶鱼”争夺战中的各路“神仙”业已蓄势待发,新政策的推动,或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
车企间融合发展,也可能成为趋势。此次《征求意见稿》通过解绑“设计开发能力”,有望进一步推动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实现研发和制造的分离,促进汽车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整合,以及汽车品牌运营商、专业代工厂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
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截止2020年3月10日。届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将相应做修改,重新公布。
种种趋势都表明,未来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激烈竞争不仅会为行业带来好的发展,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价值,消费者将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获益者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新能源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车企中比亚迪依靠深厚的技术底蕴成为了传统车企中的佼佼者,而新生代的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也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是纵观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真正能够称得上成功的就是特斯拉。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也吸引了特斯拉的注意,其一直寻求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Model?3的大获成功也让特斯拉有了充足扩充产能的信心。而本次国内也给了特斯拉充足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拿地、建厂、投产、交付各个环节都一路绿灯,让特斯拉国产的效率提升不少。那么究竟为何我们如此急于引进特斯拉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特斯拉国产将会给国内的新能源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冲击
这一点相信我不用过多进行解释,特斯拉优秀的产品力以及出众的品牌力必然会在短期内冲击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在去年新能源补贴逐步退坡的大环境下,国内新能源市场本就承受力不小的销售压力,而特斯拉的强势进入必然会对国产品牌产生难于预估的冲击。相信国产特斯拉的进场,以及不断攀升的产能必然会加速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优胜劣汰必然会也会加速。
机遇有人用苹果手机国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最初iPhone4率先国产时也确实对国产手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也正是iPhone4的强大产生了鲶鱼效应。随后国产手机奋发图强,在提升品质的同时也学习到了苹果公司对于供应链品牌宣传等各方面的宝贵经验。当然汽车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手机,其对于研发的投入以及周期相对都会更大更长,但是特斯拉成熟的研发生产经验必然会缩短国产品牌的成长周期。
长尾效应
当然特斯拉国产的如此顺利并非没有条件,上海市政府虽然在土地审批等方面大开绿灯,但是对于特斯拉的在华建立研发中心、选取国内优质供应商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约定。这不
就在昨天2月3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已与特斯拉签署供货协议。协议中约定,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供货有效期限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牵手早就有了不少传闻,本次官宣也算是尘埃落定了。宁德时代作为国内新能源大潮最大的受益电池公司,目前也是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供应,其与特斯拉牵手也算是意料职中的事情。当然对于宁德时代而言虽然如愿抱上了特斯拉的大腿,但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特斯拉一直以来对于供应商的要求都极为苛刻,这一点显然与国产品牌的新能源车企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特斯拉在要求品质的同时对于价格的要求也极为苛刻,虽然宁德时代与特斯拉成功连线,但是真正想从特斯拉这里赚到钱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呢,特斯拉的合作伙伴一直都是全球顶尖的供应商如松下、LG化学等等,宁德时代通过与特斯拉的合作肯定能够在品质和标准方面向全球顶尖的厂商看齐。?
当然电池只是一台整车上万个零件当中的其中之一,特斯拉在华建厂将会极大带动像宁德时代一样的诸多供应商。即使无法从特斯拉这里实现多么大的利润收入,但是对于技术标准的提升必然是跨越式的,最后这些优质的供应商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整体而言特斯拉国产短期内对于国内新能源行业造成冲击是难以避免的情况,但是长远来看对于国内行业的带动也会非常显著。宁德时代会是一个典型,但是绝非一个个例,未来特斯拉将会对于国内的供应体系产生很多影响,这些红利最终都会让我们这些千万普通消费者受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