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
一、中国***早期***高岗
高岗(1905 .10.25 - 1954 08.17),10月25日生,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生平
1922年考入横山县立第1高级小学。受***员活动的影响,组织学生自治会,曾任学生会主席,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学籍。被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收入该校就读。
1927年1月,由时任国民革命军西安军事政治队大队长的吴岱峰介绍,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2月加入中国***(一说1926年入党)。6月和横山党支部取得联系,举办农民运动通俗讲习所,成立农民协会等。
1928年秋到佳县、吴堡一带组织群众抗粮抗捐。不久调肤施县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被派往军阀部队开展兵运工作,任学兵队党的特别支部副书记。
1930年1月至5月任冯玉祥部骑兵第4师中共特别支部副书记。
1932年2月起任红军陕甘游击队交通员,后升任第2大队政治委员。
1933年8月至11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1934年6月至8月任红26军第42师政治委员。
1934年1月至5月任第2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5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5年2月至9月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同年5月起)。10月在陕北红军十五军团肃反时被捕,后被中央派人释放,11月底中组部对高岗和刘志丹等人平反。
1936年1月被派到内蒙古三边地区。6月至10月任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0月任中共陕甘省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2月任书记。
1937年5月至9月任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
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7年8月至1942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1941年1月起)。
1938年5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书记。
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
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长、议长。
1939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董事会成员。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
1941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
1941年6月至10月、1943年5月起任西北局统战部部长。
194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1941年9月至1943年4月任民族学院院长。
1941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干部审查委员会委员。
1942年6月起和任弼时一起负责陕甘宁边区系统分区学习委员会。同月起任西北局财经委员会成员。
1943至1945年7月,高岗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
1943年至1945年9月任代理政治委员。
1943年5月至1944年2月任西北党校校长。
1943年12月起任西北局友军工作核心组主要负责人。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参加组织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和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主任率团出席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大会上作关于争取中间分子、生产、作风问题的发言,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后奉命赴东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
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
1946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秘书长(1946年6月起),
1946年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代理书记。
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
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年6月至1949年3月任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委员。
1948年6月兼任东北局办公厅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9月起),
1949年4月兼任财经委员会主任。
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11月起)。
1949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同年6月至1954年9月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1月至1954年4月任党委书记。
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兼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至1950年8月)。
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1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副主席。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4月任东北局第一书记,
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
1952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1953年调中央工作。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
1954年2月17日,第一次自杀未遂。
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余子俊是谁?
你认识吗?
01.
我相信榆林人一定都知道沙河公园,但未必知道沙河公园里有一个余子俊纪念馆。而知道余子俊纪念馆的人,并不一定了解余子俊这个人。
我也算是沙河公园的常客,隔三差五的去那里转转,因为孩子们喜欢去,那里有一个游乐场,各种充气城堡,碰碰车,旋转木马,钓鱼,跳床,水上世界,抓娃娃机,游戏机,海盗船,托马斯小火车……不胜枚举。
虽然常去,但也只是局限在游乐场那一块逛达,不曾发现余子俊纪念馆,更不知道余子俊是何须人也。
一天下午,我和儿子把沙河公园转了一圈,走了个遍,突然六个鲜艳的“余子俊纪念馆”红字映入我的眼帘。余子俊?脑袋里飘过一连串问号。
02.
于是,回来我就开始查询阅读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
那么余子俊与榆林有什么相关呢?
在榆林“修边、移镇、凿峡”的名人余子俊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任延绥镇巡抚。明成化九年,余子俊将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使榆林的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榆林遂成为整个长城沿线的重要守卫据点、延绥镇的中心。明成化九年、成化十年,余子俊奏请朝廷批准后,大规模修筑了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余里的延绥镇边墙。延绥边墙的筑建,为维持当时中央政权的有效统治和管理,维持农耕文明地区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余子俊还屯田养军,开市通商、促民族融合,兴修红石峡渠(后该称广泽渠),倡学兴教,开设卫学等。
余子俊在榆林“修边、移镇、凿峡”三大功绩功勋卓著,他一生“尽心边计”青史留名,对榆林的边防民生贡献甚大。
榆林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境内留存了大量明长城遗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明长城总长1100多公里,而明代长城也是中国长城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榆林境内明长城的修建与完善,既是当年延绥镇行政中心北移的需要,更有赖于封疆一方的延绥巡抚余子俊对“三边”的督管。这位任事有方,敢于担当的大明股肱,一代能臣不遗余力修边筑墙、增兵戍守、屯田开垦、凿峡引河、开市通商,倡学兴教,使榆林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雄据西北的塞上重镇。
榆林边墙工程才开始,怨言诽谤众起,子俊态度更坚决,终于大功告成,有利于后世几代人。余子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母丧守服时,要儿子不参加会试,他说:“虽然律令上没有这一条,但我于心不忍。”本当荫庇封儿子官职,他改为荫庇封弟弟为官职。
03.
2017年5月18日上午,在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市委、市政府在高新区沙河公园“余子俊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馆开馆仪式。
余子俊纪念馆是一座以榆林历史人物余子俊主政延绥、兴建榆林“边墙”,即明长城为主题内容的纪实性人文纪念馆。余子俊纪念馆的设立,就是为了世世代代缅怀余子俊这位尽心边计、忧国忧民的国家栋梁,就是为了纪念他在榆林境内修筑长城的那一段历史,就是为了见证长城文明,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
欢迎各位朋友,来余子俊纪念馆参观游览。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人,并为保护利用好长城文化做出新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