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地区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什么特色?

山西运城地区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什么特色?

vsprin 2025-04-20 生活百科 44 次浏览 0个评论

运城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均在这里。春秋时统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运城属魏,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禹王城一带)。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运城属河东郡,治所安邑。以后两千多年,建置频繁,但一直惯称这一地区为“河东”。新中国建立后,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消,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

山西运城地区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什么特色?

运城:

华夏之根

运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是中华文化的宝库。诸多史料也充分证明“中华”、“华夏”的称谓,同样源于运城。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形成了人类早期的社会形态。

这里是人类远祖的故乡,在我市垣曲盆地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4000多万年前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这里点燃了人类第一把文明的圣火,西侯渡遗址挖掘出土的“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180万年前。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盐业基地运城盐池,盐池的开发历史也在4000年以上。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地坛”,中国最早的“地坛”万荣县的后土祠。这里是琴诗书画衣食住行的重要发源地。“琴”就是指当年舜帝曾在盐湖之畔,抚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诗”就是指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中,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伐檀》、《硕鼠》。“书”就是说中国书法最崇尚的是“书圣”王羲之,而“书圣”的老师卫夫人,就是运城夏县人。“画”就是说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敤首是绘画的发明人,运城的舜帝陵就有她的许多遗存。“衣”就是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食”就是在尧舜时代,周氏始祖后稷出任农官,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推广农业技术。“住”就是在殷商时期,傅说发明了“版筑”技术,实现了先民由半穴居状态转移至地面住宿的时代性跨越。“行”就是指奚仲发明了古代用车,风后发明了辩识方向的指南车。

这里的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灿烂。荀况、廉颇、柳宗元、王维、王勃、关汉卿、司马光、关羽、吕洞宾等等一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三晋望族裴氏、王氏、薛氏、柳氏更是门庭显赫。尤其以闻喜县裴氏影响最大,史称“将相接武、公候一门”。因为历史上曾出现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3000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员、600多人列入《二十四史》而声名远播。

这里的人文景观、文化遗存遍布全市。以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西阴遗址、禹王城遗址等为代表的古遗址群;有以舜帝陵、晋文公墓、司马光墓、扁鹊墓等为代表的古墓葬群;有以关帝庙、后土祠、永乐宫、普救寺、堆云洞等为代表的寺庙道观群;有以鹳雀楼、秋风楼、飞云楼、莺莺塔等为代表的楼塔群;有以东汉建宁残石、司马温国公神道碑、碧落碑、平淮西碑等为代表的碑碣群;有以永乐宫壁画、稷益庙壁画等为代表的壁画群;有以唐开元大铁牛等为代表的铸雕群;有以历山、五老峰等为代表的名胜景观群。现存各种古建筑1600多处,国保文物44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保文物92处。这些名胜古迹、文物景点,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构成了一道道奇特的风景线。这里的绛县飞龙、关公锣鼓、稷山花鼓、万荣笑话以及剪纸、布艺、根调、云雕、面塑也都是运城特有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奇葩。

这里还留传着许多历史掌故和优美传说。比如黄帝大战蚩尤、嫘祖养蚕缫丝、舜耕躬耕历山、大禹斧凿龙门、后稷教民稼穑、介子推割股奉君、风后造指南车、鲤鱼跳龙门、司马光砸缸、秦晋之好、退避三舍、结草报恩、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董狐之笔、伯乐相马、中流砥柱、巫咸造鼓、仪狄酿酒、董父豢龙、董永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美丽故事,都一直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诚信之邦

运城是关公故里,关公是运城的骄傲,关公“忠义仁勇”精神源远流长,穿越古今,影响中外。关公精神的核心就是“诚信”为本,与当今所倡导的诚信精神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需要诚信精神,更需要建立信用社会。诚信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它已成为我们河东人道德品格中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大运之城

运城自古就是盐运之城、财运之城、幸运之城。而前进中的运城,更突显其位置优越,风光独俱,交通便利,农业发达,经济腾飞,民风淳朴,人才济济,活力四射,前景广阔。

运城市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摄氏度,无霜期212天,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

风景介绍

悠久历史的璀璨明珠——运城盐湖

运城盐湖位于运城市区南端,总面积为132平方公里。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4公里,它是天然形成的封闭型内陆盐湖,有着4000多年的开发历史,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同步。在唐代,盐湖每年税收约占全国盐税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税收的八分之一。伯乐相马的动人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目前,运城依托盐湖矿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南风集团”,已生产有“奇强牌洗衣粉”、“奇强牌洗涤剂”等国家名牌产品。依托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打造了以盐水漂浮、黑泥养生、医用矿泉水疗为特色的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主题休闲养生度假胜地。运城盐湖为造福运城人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世界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西20公里处的解州镇,始建于隋朝,是国内最大的宫殿式庙宇,也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被称为“关庙之祖”。

寺庙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正庙是关帝庙的主体部分,又分为前、后两座院落。崇宁殿是前院的主体建筑,殿前有26根盘龙石柱,造型巧妙、雕刻精湛,后院是寝宫,两侧分别是刀楼和印楼,登楼可见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最后面就是庙内最高的建筑春秋楼,构筑精巧,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结义园,是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关帝一生以忠、义、仁、勇著称于世,为历代统治者追奉,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古往今来,深受人们的崇敬和向往。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废毁于元初,1997年重建。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

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2002年9月26日以鹳雀楼为中心的名楼游览区一期工程竣工。鹳雀楼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繁荣,祖国的腾飞。

爱情圣地——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运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986年新修复,《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壁画艺术瑰宝——永乐宫

永乐宫位于芮城县永乐镇西100米,修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因殿内遍布元代壁画而驰名,是为纪念纯阳真人吕洞宾而建的道观。

永乐宫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在长达500米的中轴线上。永乐宫已经成为世界专家学者研究壁画艺术的殿堂,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胜地。

运城的风情丰富多彩,其中社火是当地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本区民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时桐乡 (今闻喜县)、曲沃民间即有耍一类的社火流行;唐宋直至金元时期,本区各县民间社火已很盛行,社火种类由杂耍扩大到音(锣鼓、花鼓)、舞蹈(狮舞、龙舞)、体育(武术、高跷)、观赏(冰山、抬阁)等,内容更加丰富,场面亦更加壮观。旧时社火多在传统节日(元宵节、端阳节、重阳节)、迎神赛社、春祈秋报会和喜庆之时(祝寿、婚礼)举行。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类社火在原有基础上普遍发展年提高,每逢传统节日,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人民群众亦用这种传统的民间娱乐形式庆祝国庆节、建军节、劳动节等,或为各种重大工程开工典礼、竣工剪彩、商贸活动助兴。本区流行较为普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种类有:锣鼓、高跷、花鼓、龙灯、水故事、背高、背冰、冰山、转灯、走兽、焰火、河灯、血故事等等。

 1、有缘无分留心病

 有人说,一百年发展看深圳,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河东。也有人说,真正使河东名扬四海的则是芮城县。

 此话有无根据姑且不论,但2006年运城市荣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佳魅力”城市的颁奖词就有“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之语,可见说河东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此言非虚。而芮城县是山西的文物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8处之多,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则有四五处呢。

 提起芮城,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永乐宫。永乐纯阳,道宗神画世人夸啊!这个饱受风雨侵蚀、搬迁之苦、岁月沧桑的道观,因其精美的元代壁画瑰宝,引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前来“朝圣”。而一年一度的芮城永乐宫国际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了八届,使永乐宫这张靓丽的名片传播得更广更远。

 相比较永乐宫,清凉寺更像是一位藏于深闺之中的“小家碧玉”,等待着有缘“识货”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的芳容。

 其实,我有缘闻得“她”的芳名是在去年。

 2014年9月,我在芮城北关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天,我乘坐出租车打算拜谒当地的五龙庙,司机说还有个地方比五龙庙更出名。我连忙问是哪儿?他自豪地说,清凉寺啊!那可是国家级保护单位,连黄河对岸陕西的考古学家、历史学者都慕名前来考察。但由于实习时间紧,当地文物遗址又多,加上我囊中羞涩,于是到三月实习结束,都未能前去一睹她的“芳容”。这成为我在芮城实习期间留下的一个遗憾和一块心病。

 心病还需心药治。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今年9月,我约了一好友专程前去芮城寻访清凉寺。

 2、荒山野岭藏瑰宝

 由于芮城历史文化深厚,文物遗址众多,引得许多外地的学者、访古者纷纷慕名前来拜访。然而这些文物遗址似乎喜爱清静,大都“隐居”于偏僻山林之中。外地游客别说不知道遗址的具体位置,就算知道了也没有直达车去啊。这就给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商机。他们发挥本地“万事通”的优势,只要你能说出本地的景点,他就会热情地带领你穿大街、绕小巷,爬山路、钻深林,不到目的地不罢休,尽力满足你访古探幽的愿望。当然,的哥的收费也是不低的。

 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银子看不到心中的风景。为了了却心中的愿望,一睹清凉寺的“芳容”,我就下决心花点“血本”了。

 出租车几经曲折颠簸行驶,终于在一座规模不算大、甚至可以说不起眼的古刹前停了下来。

 这就是传说得神乎其神的皇家寺院——清凉寺吗?

 若不是亲自来到这里,我绝对想象不到,这座被考古界十分青睐,以史前文明而著称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清凉寺,竟是在这荒山野岭大山深处,这么灰头土脸,这么荒凉败落啊!或许这正应了“深山出俊鸟,飞涧有沉鱼”这句古话吧。

 这清凉寺始建于元代,历代受朝廷所器重,元明清都有扩建和修葺。随着时光增递,岁月侵蚀,历经沧桑,当日古刹辉煌的盛景已成过眼云烟,堂皇的“门面”已荡然无存了。只有一块“清凉寺文物管理所”的牌子,向来人证明该寺文物“身价不菲”。

 步入院内,柏树参天,残碑零落,青砖铺地,苔痕阶绿,过道中间矗立着一尊现代仿制的九天香炉,紫烟袅袅,迷漫缭绕。过道两边竹篁茂密,随风摇曳,将过道尽头的殿阁藏在深处,真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真实写照。佛门圣地的幽静、清虚,让人不由得顿生敬畏。

 寺内主要建筑仅存一座大雄宝殿,清凉寺的魅力尽在这里。

 大殿建于元大德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位于高大台阶之上,气势非凡,雄壮巍峨。殿前月台宽敞,殿门牌匾沧桑。殿顶上筒瓦覆盖,正脊小小飞天入极乐,屋脊两面莲花宣佛法。殿面呈单檐悬山顶,造型巍峨壮观,斗拱结构错综,梁架粗狂豪放,钩心斗角,颇具特色。

 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建造者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据说,该殿建筑风格乃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是研究元代建筑形制的珍贵实物。

 殿内原有的三座大佛早在岁月沧桑和战火中毁去,现今的是后人复原重塑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像虽然是后人塑的,但只要心中有佛,那么心诚则灵。所以,大殿里的香炉虽然香火不太旺盛,但也不曾间断。

 大殿月台两侧立有几通不同年代的石碑,特别是殿面右侧墙面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大殿的碑刻,虽然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但只要你细细辨认,还是能从中了解到清凉寺的前生和今世……

 3、古寺悠悠若桃源

 据说,历史上清凉寺可比现在要热闹得多了。

 自元代创建以来,清凉寺就一直被历代皇家所看重。据史料记载,元朝戊申年间,一位军马使拥兵自重,时时飞扬跋扈,处处横行霸道。一次,这位“军爷”到清凉寺,掠夺寺院宝藏,抢拿僧侣财物,骚扰一番走后,寺院住持了空师傅赶到朝廷告状。皇帝得知,龙颜大怒,当场下旨,从重处理。从此,再无人敢骚扰清凉寺了。

 那时,每年一到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来自大城小村的善男信女们,都相约来朝拜清凉寺。届时,寺内香火缭绕、钟磬声声,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商家们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好的生意,庙会上,卖凉粉的、卖麻花的、卖醪糟酒的等各种小吃担子,摆满路边,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品尝着赞不绝口。更有请来的戏班子在戏台上咿呀咿呀地扯开“嗓子”尽情唱着,锣鼓丝弦声响彻十里八乡。这场景,如除夕元宵热闹,比逢集赶会繁荣。青山远黛良田锦绣,人欢马叫其乐融融,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太平年景图!

 走出寺院,只见四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更有恭水涧泉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围流淌,又到山门前汇合,在向山下欢快地奔流。真乃二水合抱,堪为风水宝地。

 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不齐,窑洞错落有致。极目眺望,甘枣山奇峰峭立、沟壑纵深,轻岚缭绕、静谧幽深,梯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这里远离了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诗意的田园风光,真是“结庐在人境,而我车马喧”的现实版本,最是一个静心休闲的好去处。

 你看,这里殿阁巍巍、钟声悠悠,竹林郁郁、溪水潺潺,一座座农家院落古朴结实、炊烟袅袅,一片片田地麦苗青绿、果满枝头。天南海北的访古者来这里就会陶醉其中,他们拥抱着青山绿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天然原生态的时蔬水果,喝着浑然天成没有杂质的山泉,品尝着晋南风味的农家饭,望着山坡上嬉闹的孩子和在竹林里漫步的情侣,是多么的惬意啊!

 4、清凉墓葬难觅寻

 现今,清凉寺内的住持是一位尼姑师傅,大约50岁左右,一袭青衣帽,满面肃穆色。据的哥介绍,她已在清凉寺内修行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她一方面秉承着出家人的信仰,在青灯梵音中潜心修行;另一方面她也在默默守护着清凉寺,尽力使它不遭受人为破坏。司机还说,清凉寺最著名的是史前墓葬群,它的发现曾经在国内考古界引起轰动。

 啊!这个小地方还有史前墓葬群?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向尼姑师傅询问那史前墓葬群的方位。原本一脸肃穆的她,此时又变得分外警觉起来,眼观鼻,鼻观心,只念阿弥陀佛。在我好言解释、再三讨好下,尼姑师傅才极不情愿地指了一个大致方位,并强调那儿如今没有什么好看的,和普通田地没有什么两样。

 史前墓葬群就在附近,我怎能放弃考察的机会?我们急忙拉着的哥出了寺门,向尼姑师傅指的方向走去。的哥苦笑说,你刚才不该问那么多问题。我一脸茫然,听了司机的话后,才明白为什么尼姑师傅对我警觉的原因。

 由于清凉寺墓葬群赫赫有名,来拜访考察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但也招来了一些心术不正的盗墓贼。山里人起初都善良淳朴,对山外来客都热请相迎,知无不言,每问必答。直到当地派出所在此地抓获一伙盗墓贼之后,山里人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竟是一方宝地。为防止再上当,对不知底细的来客询问古墓话题的,大家都分外警惕,守口如瓶,三缄其口。

 噢,原来是这样啊!了解原因后,我非但没有生尼姑师傅的气,反而对她的敬业更加钦佩。

 由于尼姑师傅没有提供准确方位,我们在山坡上转悠了好久,都无所发现。的哥指了指山坡下的成片麦田,说应该就是那儿。他有模有样地说,从风水上来讲,这里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最理想的安葬地。

 那不就是一片普通的麦田吗?怎么能和史前墓葬群联系起来呢?我心中却有不甘,还想继续寻找那有关史前墓葬群的蛛丝马迹。我试着用手机网络搜寻,无奈山上信号不佳无法流畅上网。见我一脸失落的样子,的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景不如听景,见面不如怀念。有时候,一些事隔着面纱看着更美,来过就好。我知道司机师傅是不想一味耽误他的生意,所以着急催我返回。更重要的是寻找古墓确如大海捞针,即便寻到也无现实意义,不能挖,不能掘,面对的也还是一片不会说话的麦田。

 虽然司机师傅的话有些功利的成分,但其中也含有一些人生哲理。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对一些别人有的、而我们没有的东西,在心中十分羡慕,觉得那是无限美好、无比珍贵的。但真正当你得到了,而我们却往往觉得不过如此,久而久之,便视而不见,不加珍惜。

 在的哥的催促下,我回过神来,在望了望这一片麦田,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个被称为墓葬群的地方后,便留恋不舍地匆匆离去。

 5、墓葬沧桑终现身

 回家后,我依旧难以忘却清凉寺那史前墓葬群。现实中寻觅不见,那就上网求“度娘”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是“百科全书”,绝非虚言。这不,我用鼠标轻轻一点,它就破获了我心中的谜团。我终于领略了发掘清凉寺史前墓葬群的沧桑和辉煌。

 那是上世纪的事了。

 1955年,黄河水库考古队来到芮城时,就发现此地古代遗存十分丰厚,但因种种原因,他们未能细细考察就匆匆离去。我想,现在他们或许很遗憾,因为他们与一次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当地下寺村一农民在清凉寺东部断崖处挖窑洞时,竟挖出一根根白骨。他们虽然心有忌讳,但还是将窑洞挖好。一天,竟然从窑顶掉落了十几个光滑的石头片。全家人觉得好看就当作装饰品,孩子们还拿着几个小的当弹珠玩。后来县文物部门听说后,迅速来到下寺村,好说歹说,劝这村民把挖到的东西捐给县博物馆。经专家考证乃是西周时期的玉器。下寺村发现西周时期的玉器!一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县里,惊动了国家、省里的考古学界。

 1984年秋天阴雨连绵,该村民家的窑洞突然坍塌,幸无人员伤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该村民在清理废墟时,又发现了数十枚大小不一的玉器。村里人都说这家是风水宝地,宝贝经常从天而降。没过多久,一伙自称考古队的人来到村里,他们不仅收购了村民捡到的那些玉器,更以每立方米300元的价格,雇佣村民在清凉寺附近的梯田内挖掘。果然,他们又挖出一些玉器后,就逃之夭夭。一年后,这伙人被警方全部抓住。村民才知道他们上当了,这伙人是披着“考古队”外衣的盗墓贼。虽然盗墓贼被全部抓获,但是丢失的百余件珍贵文物只追回了64件,其余文物下落不明。

 2003年春,山西省一支考古队来到芮城,正式对清凉寺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以研究芮城远古文明。然而科考队并不受村民的欢迎和配合,甚至有些排斥。因为有了前面古墓被盗的教训,村民们不肯再相信“考古学家”了。经过多方解释工作,终于得到村民们的支持。

 正当大家挖得热火朝天时,非典却无情蔓延,考古工作只好中止。等到非典疫情消除,考古学家们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

 黄河岸边的冬天要比别处寒冷,说寒风刺骨、地冻三尺丝毫不夸张,站在村里都冻得颤抖,更何况还要下地掘土呢。夏天更是难以忍受,不仅高温难耐,还要遭受苍蝇蚊子的突袭。就在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考古学家们顶严寒,冒酷暑,战蚊虫,终于在2004年底完成了对清凉寺墓葬群的考古发掘。

 用了一年时间,考古学家在清凉寺附近共发掘了大小墓地百余座,发现陪葬玉器二百余件,其数量之大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项科考,对详细了解考察河东远古文明、西周文化与礼仪,以及华夏认祖都极有价值。清凉寺墓葬群发掘也被评为2003-2004年度十大考古惊人发现。真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据专家分析研究,清凉寺墓葬群面积应该很大,考古学家发掘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墓葬隐藏于地下。虽然墓葬群的神秘面纱掀开了一角,但还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何此地会有如此之多的墓葬,为何历代先民都选择在此地下葬,而且排列如此整齐?再如为何有活人殉葬?等等。我想,终有一天,这些谜团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一定会被一一解开。

 历史很有意思,一个小动静就要折腾后人大半辈子。不过,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不是吗?

 6、只道缘浅擦肩过

 写到这里应该让文章结束了,但我觉得再加上下面这些文字似乎更完美。

 后来,我和朋友在网上搜索、比对,最终确认我在芮城清凉寺所看到的那一大块麦田,的确就是史前墓葬群发现地。

 真是造化弄人!本以为我有缘无分见不到它,却没承想“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惜当时没有在那儿多呆一会,充分感受那厚重的历史文明,体会那悠久的历史文化,沐浴那神圣的宝地灵光。

 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芮城历史悠久、积淀厚重,脚下随地一踩,都有可能发现历史遗迹。作为非专业考古人员,如果到处打听寻找墓葬,说不定还真让人当成盗墓贼呢。所以,只应对河东这片古老的土地心存敬畏、心怀感恩,这就足够了。

 生活中,好多人不理解我的一些举动,认为我大老远跑到那些地方,风尘仆仆,筋疲力尽,回来就拍了几张破照片!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可我觉得,我一路踏寻远古文明的足迹,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中与古人对话,吸吮丰富滋养,不断提高学识,何乐而不为?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了好久,却不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如同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每天“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我可不想做这种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没有兴趣的人。我不是考古学家却热衷于考察文物、考究古迹,寻访之行虽然身累却心悦。一切皆因性情所致,兴起而动。

 性情不要做作,兴趣不必改变,喜欢不用解释!

转载请注明来自春天网,本文标题:《山西运城地区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什么特色?》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